天天视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会擦出何种火花
2023-06-25 02:00:48 来源:中国城市报

今年以来,国内旅游复苏势态强劲,各类文化遗产相关旅游项目受到更多关注。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1—5月,文化遗产相关的旅游搜索热度较2022年同期提升165%。

一面是各类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拥抱新市场,一面是个性化、多元化、特色化旅游需求驱动新型文旅产品创新打造。如何令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在旅游新场景中找到与现代生活新的联结点,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引领新消费,实现非遗与旅游全要素融合等,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资料图片)

多地以活动为媒联结非遗与旅游

近年来,我国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新气象。再加上从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列为《“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重要任务,到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文化和旅游部在转化利用以非遗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等方面作出了诸多实质性的努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6月10日)前后,全国各地都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绽放时代新韵。

“鼓励各地根据地方特色引导广大民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多家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开展非遗产品网络销售,各地也搭建了非遗产品线下展销平台,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推动文旅消费复苏。”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雁介绍说。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在本次全国9800多项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各省份梳理了300余项活动予以重点推广。其中,北京市西城区举办了“京城非遗耀中轴”活动,发布北京市非遗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中轴线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吉林省吉林市举办了“讲述自己的故事”非遗人手机短视频线上展播,通过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群的视角讲述非遗保护传承故事……

“非遗+住宿”成为引流利器

除了景区,酒店成为目的地展现非遗文化魅力、开展相关传承活动的重要场景。

同程研究院与腾讯营销洞察(TMI)联合发布的《中国旅行消费趋势洞察白皮书(2023年版)》显示,有65%的旅行者更关注“深入当地”,在出行时沉浸于本地文化和产品体验中。因此,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同程旅行联合廷泊酒店,与高腊梅年画工作坊、江永女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地体验融入酒店住宿场景之中,在长沙廷泊酒店湖南省博物院店开设非遗体验营,传承和展示特色非遗文化。

“非遗与旅游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旅游是各类文化遗产展示的天然场景。同程已经上线了近2000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在不断打造一系列更加符合新一代旅行者审美和消费偏好的‘非遗+’产品以及‘品牌+内容+产品’的同程非遗旅游模式。”同程旅行政府合作部总经理曹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同程已经与江苏、山西、山东、广西等国内多个旅游目的地在非遗旅游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此外,民宿与非遗的结合也成为吸引众多消费的业态。不久前,全国首个“非遗口技民宿”落户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峪村,当地利用特产高山芦笋、清水豆腐等养生食材制作的宫廷暖锅等非遗当家菜也随之亮相。据介绍,该民宿以非遗口技为切入点,旨在鼓励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未来还将推出一批体现更多非遗特色的旅游民宿。

在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副秘书长曾博伟看来,近年来,周边游、城郊游市场迅速增长,眼下,出境游也在有序恢复,主打文化特色的非遗酒店、非遗民宿更有吸引力。“酒店和民宿可以根据主流客户群打造相应价格和品质的非遗主题酒店、民宿。同时,既要鼓励非遗元素多形态多模式融入,也要鼓励酒店经营者认识、了解非遗。”曾博伟表示,政府部门要注重搭建平台,不仅要联结非遗传承人与酒店业,更要促进不同类型酒店的交流合作,注重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扩大示范效应。如果非遗主题酒店的盈利情况较好、议价空间更大,业界会更有发展动力。若将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效率便会更高。

非遗与旅游融合或将成乡村振兴有力抓手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将文旅融合列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并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方面,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方向。其中,上述文件特意强调手工艺赋能,提出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带动农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推动纺染织绣、金属锻造、传统建筑营造等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或将成为乡村振兴的又一有力抓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媛媛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深入挖掘乡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乡村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传承逻辑,提炼其地域特色和文化符号,以此为基础进行乡村非遗IP的打造,并通过乡村非遗IP的赋能将乡村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化资产。尤其是要针对“乡村指尖技艺”进行艺术创造、IP品牌运营、跨界融合、多媒体传播等赋能行动,让乡村非遗里的中国符号、中国意象、中国故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融入现代人生活中。

以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为例,其推出的“非遗+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董志明是云南省级非遗项目大理州剑川黑陶的州级传承人,10年前其烧制销售黑陶年收入不到10万元。大理州“非遗+旅游”项目推出后,前来体验黑陶制作的人逐年增加。今年前5个月董志明已接待1000余人次,此外还有3000余人预约这个暑期前来体验剑川黑陶,其预计今年收入会超过200万元。

在具体实践中,李媛媛建议,应丰富乡村非遗的展示,将非遗与数字化结合,创新路径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和动力。在保持乡村非遗原滋原味和存续力的基础上,采用“文化+科技”的新模式,借助科技创新提升乡村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发展乡村体验经济,寻求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高度融合,力求使乡村非遗展示体验馆成为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助力乡村文旅融合,以文兴旅。

■中国城市报记者:张亚欣

关键词: